|
鈑金設計流程與工藝鈑金設計全流程與核心工藝解析 一、設計規劃階段 需求分析與概念設計 基于客戶提供的圖紙或實物樣品進行功能需求分析,結合市場調研確定設計方向。 通過手繪或數字工具繪制2D草圖,探索造型、比例與工藝可行性,篩選最優方案。 3D建模與結構驗證 使用Rhino、SolidWorks等軟件構建精確三維模型,完善倒角、接口等細節。 與工程師協作驗證內部結構與外觀兼容性,避免生產沖突。 工藝可行性評審 規避外部尖角設計(易劃傷且模具壽命低),控制折彎高度≥2倍板厚+折彎半徑。 避免過長懸臂或狹槽,確保沖孔間距≥板厚1.5倍以防止模具損壞。 二、工藝規劃階段 下料工藝選擇 直線邊緣采用剪板機高效切割,復雜輪廓使用激光切割(精度±0.1mm)或數控沖床。 考慮材料利用率,優化排版減少廢料。 成型工藝設計 折彎:優先對稱折彎釋放應力,折彎方向垂直于材料纖維走向防止開裂。 沖壓:厚板采用模具沖裁,薄板搭配數控沖床完成多孔加工。 拉伸與旋壓:用于圓柱形或錐形件加工,需控制材料流動防止起皺。 連接工藝匹配 鉚接、焊接(氬弧焊/碰焊)與非焊接工藝(螺絲/拉鉚)按強度需求選擇。 三、成型加工階段 折彎控制要點 分步折彎逐步釋放應力,調整折彎角度補償回彈(如不銹鋼預留回彈量≥2°)。 使用專用支撐工裝或真空吸附固定,防止大型鈑金件下垂變形。 焊接與表面處理 焊接后打磨拋光消除焊渣,碳鋼件靜電噴粉前需磷化處理以提高附著力。 液體油漆適用大工件,分底漆與面漆兩次噴涂降低氧化風險。 四、驗證與優化階段 樣件試制與檢測 制作功能性樣件進行裝配測試,修正尺寸偏差與干涉問題。 通過PPAP(生產件批準程序)驗證量產穩定性,提交客戶確認。 工藝改進措施 優化折彎順序與模具設計,降低折彎根部開裂風險。 對批量生產件進行SPC(統計過程控制),確保公差±0.2mm以內。 關鍵工藝參數參考 工藝環節 參數要求 來源 激光切割 精度±0.1mm,熱影響區≤0.3mm 折彎半徑 ≥材料最小折彎半徑(如304不銹鋼1.5t) 沖孔間距 ≥1.5倍板厚 通過整合設計、工藝與驗證流程,可實現鈑金產品的高效開發與品質管控。 上一篇鈑金設計需要掌握的東西下一篇鈑金修復凹陷怎么弄回原形 |